热搜词: 

罗汉名字的由来,十八罗汉的名字都叫什么

发布:小编

本文目录

十八罗汉的名字都叫什么

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永生于世,持守佛法的十八罗汉。他们由十六罗汉和两位尊者组成。十八罗汉的排名和名字的由来有什么故事?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到了唐朝末年,十八罗汉开始出现,到了宋朝,十八罗汉盛行。十八罗汉的样子;这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18岁的传统偏好有关。
阿罗汉,或称阿罗汉,是阿罗汉的名字。他们是达到道的佛弟子,是小乘佛教达到的最高果位。等你到了罗汉的位置,你就断了三界的一切烦恼,消除了见修的困惑,永远解脱了轮回。从这个意义上说,罗汉果的位置,也可以叫“无涯之果”或者“无学之果”,意味着你已经到了极点,你已经学会了一切,没有什么再需要学习的了。

阿罗汉这个词是梵文音译,有三个意思:
首先是“杀贼”,即把闹事的贼都杀了。佛教把各种因对众生无知而产生的烦恼、疑惑、执念等情绪,称为心中的“贼”,认为是扰乱人内心平静、妨碍修行的有害情绪。而阿罗汉已经把这些“心中的贼”都灭了。"

第二个是“供养”,意思是到达罗汉果的位置。所有能导致生死循环的“漏”法都被打破了,身心归于宁静,人要供养。
第三种是“无生”,意思是阿罗汉进入了永恒的涅_?境界,不再是生死轮回,达到了长生不老的境界。"

十八罗汉
从《十六罗汉》到《十八罗汉》,十六罗汉雕像出现的时间更早。根据唐代法师翻译的《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的创作,根据佛经记载,他们是奉佛命不入涅_的?活在世间,受世人供养,为众生做福田,循环护持佛法。

一种说法是十八罗汉的兴起主要与画家的创作有关,但没有古典依据。所以最后两个罗汉的名字不一样。明朝以后,寺庙中塑有十八罗汉以上,于是十八罗汉与十六罗汉成反比的说法更加流行。第二种说法是,中国古代人认为“九”是吉利数字,所以一直认为“十六”不如“十八”,比如“十八般武艺”、“十八般学士”。
“十八”是一个吉祥的数字,中国文化中很多量化表达都用它,比如“十八世纪”、“十八后”、“十八武功”、“十八学士”。佛教中也有很多“十八”,如“《十八部论》”、“十八境界”、“十八变”、“地狱十八层”等。《十六罗汉》变《十八罗汉》,显然与这种“十八情结”有关。嵩山少林寺历史上也出现过少林十八罗汉。功夫罗汉潘国静是现代少林十八罗汉之一!

罗汉名字的由来,十八罗汉的名字都叫什么图1

五百罗汉名号及详细介绍

五百罗汉,罗汉,意即阿罗汉、应真,是梵文Arhat的音译。原指小乘佛教修行者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果位,已经达到了断尽生死烦恼的“无余涅般”的至境,后来泛指和尚修得“阿罗汉果”果位的人。五百罗汉是从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发展壮大演变而来,逐渐形成汉传佛教五百罗汉的信仰传统。

佛教五百罗汉名称大全:

跟随释迦牟尼说法传道的弟子。《十诵律》卷四:释迦牟尼在世时,有随他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被称为“五百罗汉”。参加第一次结集三藏或第四次结集三藏的五百比丘。《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记载:佛祖灭度次年,迦叶召集五百比丘,汇编释迦牟尼遗留的著作,参加这一次结集的五百比丘即是五百罗汉。五百只大雁所化。《经律异相》卷四十八说:佛祖在波罗捺国为四众说法时,五百只大雁听到佛祖的声音便飞到佛祖面前,听佛讲法,死后全部升入仍利天,成为五百罗汉。[3]五百只蝙蝠,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五百只蝙蝠因专心听诵经之声而不避火灼,死后托生为人,普证圣果,全部成为罗汉。五百仙人成罗汉。《智度论》说:有五百仙人因听音乐天紧那罗女的歌声而失禅定,后终于成证罗汉果,这五百仙人就是后来的五百罗汉。五百强盗成罗汉。据说有被官军挖去双眼的五百强盗因释迦牟尼发慈悲而恢复视力,遂感佛祖之思,皈依佛门,终成正果,成为五百罗汉。

1、中国大陆:

五百罗汉最初出现于中国大陆是在东晋兴宁(363年—365年)年间“应化显现”于中国天台山石梁飞瀑,敦煌高僧昙猷梦见五百罗汉流连忘返于八峰双涧之间。[1]《天台山志》引五百应真居方广寺感应异记云:“永嘉长史全亿,画半千罗汉形像。”五代时,五百罗汉的尊崇尤其兴盛。吴越王钱氏造五百尊罗汉铜像于天台山方广寺。显德元年(954年),道潜禅师得吴越钱忠懿王的允许,迁雷峰塔下的十六大士像于净慈寺,创建五百罗汉堂。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造罗汉像五百十六身,十六罗汉和五百罗汉一起,奉安于天台山寿昌寺。

四川成都新都县宝光寺,建于1851年(清咸丰元年),寺里五百罗汉,每尊高约2米,全身鎏金,有中国的“帝王罗汉”——康熙和乾隆。康熙游镇江金山寺时,曾写过‘朕本西方一衲子,然何落到帝王家”的诗句。他和乾隆手下的御用文人,说他俩在前世“积善好德”、“专心修行”,取得了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受如来的派遣,来人间当皇帝,是罗汉投胎转世。这样康熙被塑成第295尊的“阇夜多尊者”,乾隆被塑成第360尊的“宜福德尊者”。

2、日本:

宋朝时,日本的高僧来华,“欲往天台山烧香供养罗汉一回。”日本高僧在罗汉像前“罗汉供茶”。将五百罗汉信仰带回了江户时期的日本,并且逐渐扩散到全日本。

五百罗汉名称:

阿若憍陈如尊者 | 阿泥楼尊者 | 有贤无垢尊者 | 须跋陀罗尊者 | 迦留陀夷尊者 | 闻声得果尊者 | 檀藏王尊者 | 施幢无垢尊者 | 惨梵钵提尊者 | 因陀得慧尊者 | 迦那行那尊者 | 婆苏槃豆尊者 | 法界四乐尊者 | 优楼频螺尊者 | 佛陀密多尊者 | 那提迦叶尊者 | 那延罗目尊者 | 佛陀难提尊者 | 末田底迦尊者 | 难陀多化尊者 | 优波毱多尊者 | 僧迦耶金尊者 | 教说常住尊者 | 商那和修尊者 | 达摩波罗尊者 | 伽耶伽叶尊者 | 定果德业尊者 | 庄妙无忧尊者 | 亿持因缘尊者 | 迦那提婆尊者 | 破邪神通尊者 | 坚持三字尊者 | 阿㝹楼駄尊者 | 坞摩罗多尊者 | 毒龙皈依尊者 | 同声稽首尊者 | 毗罗胝子尊者 | 伐苏蜜多尊者 | 阇提首那尊者 | 僧法耶舍尊者 | 悲察世间尊者 | 献华提记尊者 | 眼光定力尊者 | 伽耶舍那尊者 | 莎底芯刍尊者 | 波阇提婆尊者 | 解空无垢尊者 | 伏陁蜜多尊者 | 富那夜含尊者 | 伽耶天眼尊者 | 不着世间尊者 | 解空第一尊者 | 罗度无尽尊者 | 金刚破魔尊者 | 愿护世间尊者 | 无忧禅定尊者 | 无作慧善尊者 | 拾劫慧善尊者 | 檀德香尊者 | 金山觉意尊者 | 无业宿尽尊者 | 摩诃刹利尊者 | 无量本行尊者 | 一念解空尊者 | 观身天常尊者 | 干劫悲愿尊者 | 瞿罗含尊者 | 解空定空尊者 | 成就因缘尊者 | 坚通精进尊者 | 萨陀波仑尊者 | 乾陀河利尊者 | 解空自在尊者 | 摩诃注尊者 | 见人飞腾尊者 | 不空不有尊者 | 周利盘特尊者 | 霍沙比丘尊者 | 师子比丘尊者 | 修行不觉尊者 | 毕陵伽蹉尊者 | 摩利不动尊者 | 三昧甘露尊者 | 解空无名尊者 | 七佛难提尊者 | 金刚精进尊者 | 方便法藏尊者 | 观行月轮尊者 | 阿那提尊者 | 拂尘三昧尊者 | 摩诃俱郗尊者 | 辟支转智尊者 | 山顶龙众尊者 | 罗网思维尊者 | 劫宾覆藏尊者 | 神通亿具尊者 | 具寿提尊者 | 法王菩提尊者 | 法藏永劫尊者 | 善注尊者 | 除忧尊者 | 大忍尊者 | 无忧自在尊者 | 妙惧尊者 | 严土尊者 | 金髻尊者 | 雷德尊者 | 雷音尊者 | 香象尊者 | 马头尊者 | 明首尊者 | 金首尊者 | 敬首尊者 | 众首尊者 | 辨德尊者 | 羼提尊者 | 培达尊者 | 法灯尊者 | 离垢尊者 | 境界尊者 | 马胜尊者 | 天王尊者 | 无胜尊者 | 自净尊者 | 不动尊者 | 休息尊者 | 调达尊者 | 普光尊者 | 智积尊者 | 宝幢尊者 | 善慧尊者 | 善眼尊者 | 勇宝尊者 | 宝见尊者 | 慧积尊者 | 慧持尊者 | 宝胜尊者 | 道仙尊者 | 帝网尊者 | 明罗尊者 | 宝光尊者 | 善调尊者 | 奋迅尊者 | 修道尊者 | 大相尊者 | 善住尊者 | 持世尊者 | 光英尊者 | 权教尊者 | 善思尊者 | 法眼尊者 | 梵胜尊者 | 光曜尊者 | 直意尊者 | 摩帝尊者 | 慧宽尊者 | 无胜尊者 | 具摩尊者 | 欢喜尊者 | 游戏尊者 | 道世尊者 | 明照尊者 | 普等尊者 | 慧作尊者 | 助欢尊者 | 难胜尊者 | 善德尊者 | 宝涯尊者 | 观身尊者 | 华王尊者 | 德首尊者 | 善见尊者 | 喜宿尊者 | 善意尊者 | 爱光尊者 | 花光尊者 | 善见尊者 | 善根尊者 | 德顶尊者 | 妙臂尊者 | 龙猛尊者 | 弗沙尊者 | 德光尊者 | 散结尊者 | 净正尊者 | 善观尊者 | 大力尊者 | 电光尊者 | 宝杖尊者 | 善星尊者 | 罗旬尊者 | 慈地尊者 | 庆友尊者 | 世友尊者 | 满宿尊者 | 阐陀尊者 | 月净尊者 | 大天尊者 | 净藏尊者 | 净眼尊者 | 波罗蜜尊者 | 俱冉舍尊者 | 三昧声尊者 | 菩萨声尊者 | 吉祥咒尊者 | 钵多罗尊者 | 无边身尊者 | 贤劫首尊者 | 金刚昧尊者 | 乘味尊者 | 婆私吁尊者 | 心平等尊者 | 不可比尊者 | 东覆藏尊者 | 火焰身尊者 | 颇罗堕尊者 | 断烦恼尊者 | 薄俱罗尊者 | 利婆多尊者 | 护妙法尊者 | 最胜意尊者 | 须弥灯尊者 | 没特伽尊者 | 弥沙塞尊者 | 善圆满尊者 | 波头摩尊者 | 智慧灯尊者 | 栴檀藏尊者 | 迦难留尊者 | 香焰幢尊者 | 阿湿卑尊者 | 摩尼宝尊者 | 福德首尊者 | 利婆弥尊者 | 含遮独尊者 | 断业尊者 | 欢喜智尊者 | 乾陀落尊者 | 菏伽陀尊者 | 须弥望尊者 | 持善法尊者 | 提多迎尊者 | 水潮声尊者 | 智慧海尊者 | 众具德尊者 | 不思议尊者 | 弥遮仙尊者 | 尼驮伽尊者 | 首正念尊者 | 净菩提尊者 | 梵音天尊者 | 因地果尊者 | 觉性解尊者 | 精进山尊者 | 无量光尊者 | 不动意尊者 | 修善业尊者 | 阿逸多尊者 | 孙陀罗尊者 | 圣峰慧尊者 | 阿利多尊者 | 法轮山尊者 | 众和合尊者 | 法无住尊者 | 天鼓声尊者 | 如意轮尊者 | 首火焰尊者 | 无比校尊者 | 多伽楼尊者 | 利婆多尊者 | 普贤行尊者 | 持三昧尊者 | 威德声尊者 | 利婆多尊者 | 名无尽尊者 | 阿邮悉尊者 | 普胜山尊者 | 辨才王尊者 | 行化国尊者 | 声龙种尊者 | 誓南山尊者 | 富伽耶尊者 | 行传法尊者 | 香舍手尊者 | 摩擎罗尊者 | 藏律行尊者 | 慧依王尊者 | 降魔军尊者 | 首焰光尊者 | 持大医尊者 | 藏律行尊者 | 德自在尊者 | 伏龙王尊者 | 阇夜多尊者 | 秦摩利尊者 | 义法胜尊者 | 施婆罗尊者 | 护妙法尊者 | 王位道尊者 | 无垢行尊者 | 阿婆罗尊者 | 声皈依尊者 | 禅定果尊者 | 不退法尊者 | 僧伽耶尊者 | 达摩真尊者 | 持善法尊者 | 受胜果尊者 | 心胜修尊者 | 会法藏尊者 | 常欢喜尊者 | 威仪多尊者 | 头陀僧尊者 | 议洗肠尊者 | 德净悟尊者 | 无垢藏尊者 | 降伏魔尊者 | 阿僧伽尊者 | 金富乐尊者 | 顿悟尊者 | 周陀姿尊者 | 住世间尊者 | 灯导首尊者 | 甘露法尊者 | 自在王尊者 | 须达那尊者 | 超法雨尊者 | 德妙法尊者 | 士应真尊者 | 坚固心尊者 | 声响应尊者 | 应赴供尊者 | 尘劫空尊者 | 光明灯尊者 | 执宝炬尊者 | 功德相尊者 | 忍生心尊者 | 阿氏多尊者 | 白香象尊者 | 识自生尊者 | 赞叹愿尊者 | 定拂罗尊者 | 声引众尊者 | 离净语尊者 | 鸠舍尊尊者 | 郁多罗尊者 | 福业除尊者 | 罗余习尊者 | 大药尊尊者 | 胜解空尊者 | 修无德尊者 | 喜无著尊者 | 月盖尊尊者 | 栴檀罗尊者 | 心定论尊者 | 庵罗满尊者 | 顶生尊尊者 | 萨和坛尊者 | 直福德尊者 | 须邮刹尊者 | 喜见尊尊者 | 韦蓝王尊者 | 提婆长尊者 | 成大利尊者 | 法首尊者 | 苏频陀尊者 | 众德首尊者 | 金刚藏尊者 | 瞿伽梨尊者 | 日照明尊者 | 无垢藏尊者 | 除疑网尊者 | 无量明尊者 | 除众忧尊者 | 无垢德尊者 | 光明纲尊者 | 善修行尊者 | 坐清凉尊者 | 无忧眼尊者 | 去盖障尊者 | 自明尊尊者 | 和论调尊者 | 净除垢尊者 | 去诸业尊者 | 慈仁尊尊者 | 无尽慈尊者 | 讽陀怒尊者 | 那罗达尊者 | 行愿持尊者 | 天眼尊尊者 | 无尽智尊者 | 遍具足尊者 | 宝盖尊尊者 | 神通化尊者 | 思善识尊者 | 喜信静尊者 | 摩诃南尊者 | 无量光尊者 | 金光慧尊者 | 伏龙施尊者 | 幻光空尊者 | 金刚明尊者 | 莲花净尊者 | 拘冉意尊者 | 贤首尊尊者 | 利亘罗尊者 | 调定藏尊者 | 无垢称尊者 | 天音声尊者 | 大威光尊者 | 自在主尊者 | 明世界尊者 | 最上尊尊者 | 金刚尊尊者 | 蠲慢意尊者 | 量无比尊者 | 超绝伦尊者 | 月菩提尊者 | 持世界尊者 | 定花至尊音 | 无边身尊者 | 最胜幢尊者 | 弃恶法尊者 | 无碍行尊者 | 普庄严尊者 | 无尽慈尊者 | 常悲憨尊者 | 大尘障尊者 | 光焰明尊者 | 智眼明尊者 | 坚固行尊者 | 澍云雨尊者 | 不动罗尊者 | 普光明尊者 | 心观净尊者 | 那罗德尊者 | 师子尊尊者 | 法上尊尊者 | 精进辨尊者 | 乐说果尊者 | 观无边尊者 | 师子翻尊者 | 破邪见尊者 | 无忧德尊者 | 行无边尊者 | 慧金刚尊者 | 义成就尊者 | 善住义尊者 | 信澄尊者 | 行敬端尊者 | 德普洽尊者 | 师子作尊者 | 行忍慈尊者 | 无相空尊者 | 勇精进尊者 | 胜清净尊者 | 有性空尊者 | 净那罗尊者 | 法自在尊者 | 师子颊尊者 | 大贤光尊者 | 光普观尊者 | 音调敏尊者 | 师子臆尊者 | 坏魔军尊者 | 分别身尊者 | 净解脱尊者 | 质直行尊者 | 智仁慈尊者 | 具是仪尊者 | 如意杂尊者 | 大炽妙尊者 | 劫宾那尊者 | 普焰光尊者 | 高逸行尊者 | 得佛智尊者 | 寂静行尊者 | 悟真常尊者 | 破冤贼尊者 | 灭恶趣尊者 | 性海通尊者 | 法通尊者 | 悯不息尊者 | 摄众心尊者 | 导大众尊者 | 常陷行尊者 | 菩萨慈尊者 | 拔众苦尊者 | 寻声应尊者 | 数劫定尊者 | 注法水尊者 | 得定通尊者 | 慧广增尊者 | 六根尽尊者 | 拔度罗尊者 | 思萨捶尊者 | 注荼迦尊者 | 钵利罗尊者 | 愿事众尊者

罗汉名字的由来,十八罗汉的名字都叫什么图2

十八罗汉的来历及排序

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

中文名

十八罗汉

外文名

the eighteen arhat

佛教传说

永住世间、护持正法十八位

盛行时代

宋代

类型

文物

快速

导航

罗汉名称最早纪录漫谈罗汉民间传说

名称由来

释迦牟尼佛为使佛法在佛灭度后能流传后世,使众生有听闻佛法的机缘,嘱咐十六罗汉永住世间,分局各地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佛教传到中国后,十六罗汉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后来演变成为十八罗汉。

罗汉,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最早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意译上有三层解释:一说可以帮人除去生活中一切烦恼;二说可以接受天地间人天供养;三说可以帮人不再受轮回之苦。即杀贼、应供、无生,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相传罗汉本为佛教小乘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在佛祖释迦牟尼的规劝和鼓励下,所有罗汉们纷纷回小向大,“往世不涅”,帮助维护大乘佛教,于是在大乘佛教里罗汉们也有了他们新的地位和作为。

罗汉又称阿罗汉,指能断除一切烦恼,达到涅槃境界,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修行圆满又具有引导众生向善的德行,堪受人天供养的圣者。

“十八”是一个吉数,中国文化中的许多数量表达都用“十八”,如“十八世”、“十八侯”、“十八般武艺”、“十八学士”等。佛教中也有许多“十八”,如“《十八部论》”、“十八界”、“十八变”、“十八层地狱”等,“十六罗汉”变为“十八罗汉”显然与这种“十八”情结有关。在历史上嵩山少林寺也出现过少林十八罗汉。功夫罗汉潘国静是现代少林十八罗汉之一!

罗汉名称

十八罗汉,系自十六罗汉演变而来。已知最早的十八罗汉像,为五代·张玄及贯休所绘。其后,宋·苏东坡分别为此二画题十八首赞,并于贯休所作标出罗汉名称。此外,杭州飞来峰金光洞中,刻在石床上的十八罗汉像,也是宋代的作品。元代以后,各寺院的大殿中多供有十八罗汉,且在佛教界,罗汉像的绘画与雕塑,也多以十八罗汉为主。自此,十六罗汉乃逐渐沉寂,十八罗汉代之而起。日本镰仓光明寺也有十八罗汉像,据考证系南宋至元代期间之作。

全员画像

关于十八罗汉[1]的名称,前十六罗汉,皆如《法住记》所载,并无异说。后二位罗汉,则众说纷纭,并不一致。兹列出几种主张如下:

(1)以庆友为第十七尊,宾头卢为第十八尊。其中,庆友即难提蜜多罗,亦即《法住记》的作者;宾头卢即位列十六罗汉之首的宾度罗跋罗堕阇。

共8张

十八罗汉

(2)另有加上大迦叶与军屠钵叹二位尊者。依《佛祖统纪》卷三十三所述,唐代妙乐(湛然)首创此说,宋代净觉(仁岳)亦采此种说法。此系合并《法住记》所载十六尊者,与《弥勒下生经》的四大声闻,省略其中重复的二位尊者所成。

(3)西藏地区所传,则加上达摩多罗与布袋和尚。其中,达摩多罗被认为是编纂〈优陀那品〉的法救,但无明确的证据。其像为背负梵箧,类似唐代入竺僧玄奘。布袋和尚,其起源与中国唐末的契此和尚颇有关联。另从其周围围绕若干幼童看来,也可能与多产神诃梨帝母(Hāritī)的配偶半支迦(Pañcika)有关。此外,又有加上降龙、伏虎二尊者,或加摩耶夫人、弥勒二者等不同说法。

坐鹿罗汉

宾度罗跋罗堕阁尊者——坐鹿罗汉

孙善郁坐鹿罗汉

端坐神鹿、若有所思 泰然自若、清高自赏

宾度罗跋罗堕阁尊者又名宾头卢尊者。

跋罗堕阁是印度十八姓中之一,是贵族婆罗门的望族,宾度罗是名。这位罗汉本来是印度优陀延王的大臣,权倾一国,但他忽然发心去做和尚。优陀延王亲自请他回转做官,他怕国王啰唆,遂遁入深山修行。

有一日,皇宫前出现的一名骑鹿和尚,御林军认得是跋罗堕阁,连忙向优陀延王报告。

国王出来接他入宫,说国家仍然虚位以待,问他是否回来做官。

他说回来是想导国王出家,

他用种种比喻,说明各种欲念之可厌,结果国王就让位太子,

随他出家做和尚。

根据佛经宾头卢尊者是现在还没有涅槃还在世间的罗汉。

欢喜罗汉

迦诺迦代蹉尊者——欢喜罗汉

罗汉名字的由来,十八罗汉的名字都叫什么图3

“十八罗汉”的由来

十八罗汉是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的,因此,先说十六罗汉。

佛经中讲,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他们遵佛的嘱托,不入涅盘,常住人间,普度众生。最早北凉、道泰译的《入大乘论》中说:“尊者宾头卢、尊者罗骺罗如是等十六诸大声闻----守护佛法,”但未列出其余十四人的名字。最早十六罗汉的名字,是从何处来的呢?是唐、玄奘法师译的《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法住记》)中最早记载的。

“阿罗汉”有三义:

其一曰“杀贼”,杀灭烦恼之贼;

其二曰“应供”,谓应受人天供养;

其三曰“无生”,谓不在受生死轮回的束缚,已达不生不灭的境界。

十六罗汉的名称:宾头卢突罗奢(俗称“坐鹿罗汉”)、迦诺迦伐磋(“喜庆罗汉”、知一切善恶法)、迦诺迦跋厘惰奢(“举钵罗汉”)、苏频陀(“托塔罗汉”)、诺矩罗(“静坐罗汉”)、跋陀罗(“过江罗汉”、意思为贤者)、迦理迦(“骑象罗汉”、佛的侍者)、伐奢罗弗多罗(“笑狮罗汉”、意思为“金刚子”)、戍博迦(“开心罗汉”、意思为“贱民”或“男根断者”,出家前是个宦者)、半托迦(“探手罗汉”、意思为“路边生”)、罗骺罗(“沉思罗汉”、释迦牟尼的亲生儿子)、那伽犀那(“挖耳罗汉”、意思为“龙军”,习惯上称“那先比丘”)、因揭陀(“布袋罗汉”)、伐那娑斯(“芭蕉罗汉”)、阿氏多(“长眉罗汉”、佛的侍者)、注荼半托迦(“看门罗汉”、是半托迦的弟弟)。

十六罗汉的形象:是后来的艺术家凭着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原本没有定型的形象。现存最早的十六罗汉雕像在杭州烟霞洞,是吴越王的妻弟发愿所造。

后来如王维、贯休、李公鳞、张僧鹞、仇英等著名画家都画过十六罗汉图。

十八罗汉是怎麽来的呢?古代的中国人认为“九”是吉利数,因此总认为“十六”没有“十八”(两个“九”)好,如“十八般武艺”、“十八学士”----唐朝以后,十六罗汉又被加了两个尊者,成“十八罗汉”。

最早知道“十八罗汉”的是北宋的苏东坡,他自民间得到蜀、简州、金水张氏所画之“十八罗汉图”,但十八罗汉的名字苏东坡却未列出。

宋代的志磐在其《佛祖统记》中认为:第十七位罗汉和第十八位罗汉应该是迦叶尊者与君徒钵叹尊者(《弥勒下生经》中记载)。

直到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和章嘉呼图克图活佛认为:十八罗汉的最后两位应该是降龙罗汉(迦叶尊者)和伏虎罗汉(弥勒尊者),降龙伏虎很合中国人的口味,在加上是钦定,从此十八罗汉便被规定了下来。

西藏认为嘎沙雅巴尊者是降龙罗汉,纳达密答喇尊者是伏虎罗汉。

有些寺庙除十六罗汉外,另加上玄奘和弥勒,或错将第一尊者宾头罗跋罗惰奢分为二人再加庆友,有的将《因果见识颂》作者摩那罗多和《法住记》作者难提密多罗认为是降龙和伏虎,都不对。

五百罗汉:他们的来历,有以下几种说法。

其一指跟随佛祖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其二指参加印度佛教史上第一次结集三藏或第四次结集三藏的五百比丘,其三指言五百罗汉为五百大雁所化(见《贤愚经》),其四说五百罗汉的前身是五百蝙蝠(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其实,在任何佛经中都没有记载五百罗汉的名号,“五百”,只是言其多而已。

至于五百罗汉怎麽到中国以及他们的名字----略!不过,由于五百罗汉人数众多,面孔一时难以分清,以至有些人借机混了进来,硬充罗汉。如成都宝光寺的罗汉堂内,康熙和乾隆分别被塑为奢夜多尊者和直福德尊者。

在佛教中,罗汉所证的果次于佛和菩萨,因此地位也比他们低,他们住的地方只能叫“堂”而不能叫做“殿”的。

罗汉的修行非常好,所以是“金身”,但从普度众生的角度来考察,就很难说了。

因此,菩萨的地位要比他们高的多。菩萨为了入世救世,有时甚至牺牲自我,不计个人得失,是这些“小乘”罗汉不能比的。在很多的佛经中,释迦牟尼佛经常呵骂阿罗汉,说他们是“焦芽败种”,自私自利,是应该向菩萨好好学习的。

罗汉名字的由来,十八罗汉的名字都叫什么图4

以上就是关于罗汉名字的由来,十八罗汉的名字都叫什么的全部内容,以及罗汉的名字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大家都在看

查看更多好名分享